【盘点】中国鬼节(关于鬼节的节日有哪些中国的)

很多人可能知道中国的鬼节,一般都知道三个: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等,其实还有一个鬼节就是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也被称为鬼节,而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是中国四大鬼节中最知名的,被称为鬼节之首。今天跟大家一起聊聊关于四个鬼节的前因后果。

提到鬼,相信很多农村人的心里都是可怕的画面,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倩女幽魂》里的王祖贤,聂小倩的影视形象影响了几代人对女鬼的美好印象。

农历三月初三是民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因为这一天是佛教布袋和尚坐化日,是王母娘娘宴请众仙的蟠桃会,还有少数民族的一系列节日。而上巳节之所以名列“四大鬼节”,源于一个传说:

农历三月初三江淮、江南一带,每年的上巳节称之为鬼节,传说古时候这一天已经逝去的亡灵会返回人间,这个时候就需要活着的亲人鸣放鞭炮,提醒鬼魂不要长期停留人间,回到阴间去。

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诗词一首:

《上巳》

唐代:崔颢

巳日帝城春, 倾都祓禊晨。

停车须傍水, 奏乐要惊尘。

弱柳障行骑, 浮桥拥看人。

犹言日尚早, 更向九龙津。

清明节作为鬼节之所以能被老百姓认知,一是因为活着的人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另外还有一系列的习俗,比较要针对祖先的坟头除草,添新土等,古代寒食节与清明节长达百日,后被三国时期的曹操更改为三天。

清明节虽然属于鬼节,但却没有冠以鬼节之名,也是因为这个节日主要是表达对逝去祖先和亲人的怀念,是表达思亲之情。在亲情面前,鬼也变得善良了。

清明节诗词一首: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代: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一年中的第三个鬼节,“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

中元节跟鬼节有关在道教里的传说跟佛教的传说不太一样,道教的传说是陈子祷与龙王三公主结为夫妇生下了三个孩子,有一个孩子是在农历七月十五出生的地官,主要是在这一天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而佛教里的鬼节跟目连救母有关系,这个鬼节跟拗九节有相似之处。在民间,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除了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外,还会提前准备一些酒菜祭品来祭拜孤魂野鬼。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在北国基本上已经开始进入寒冬季节,此谓“十月朝”,又被称为“祭祖节”,在老百姓的观念里,人间10月已经寒冷,阴间也需要准备过冬的寒衣,所以这一天,人们你通常会烧寒衣,为祖先送去冬日保暖的棉衣,所以被称为祭祖节。

关于寒衣节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来源有三种:

(1)源自先秦的迎冬礼仪;

(2)源自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3)源自朱元璋“授衣”的传说。

《七绝·寒衣节》

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千堆处处痕。

寄与亡魂焚币尽,冥途冷远念家尊。

四大鬼节中,只有清明节是被大众认知的,有几个原因:一是2008年国家将清明节设定为国家法定节日;二是清明节关于介子推救主的故事广为流传;三是节日和假期相结合,让人们反复产生记忆;四是独特的节日形式与象征物,比如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踏青、扫墓之外,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现在的人们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许多迷信的观念虽然不值得发扬,但是有些习俗却值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