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台风形成的原因(台风形成的原因英文)

台风的形成机制

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通过气象卫星已经查明,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热带涡旋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十能够发展成台风。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既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3、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4、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上面所讲的只是台风产生的必要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不等于就有台风发生。台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彻底搞清。

今年上半年台风生成数偏少的主要原因与目前仍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有关。

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台风预测主班、研究员韩荣青指出,本次拉尼娜事件从去年秋季开始,冬季达到盛期,今年春季不仅没有衰减,反而阶段性发展加强,这种情况在历史上非常少见。拉尼娜事件的持续发展,会在冷水西侧的热带大气低层激发出以赤道为对称的一对异常反气旋环流,其中位于赤道北侧的反气旋刚好控制了西北太平洋台风的主要生成源地,即菲律宾东侧海域。这种大尺度环流异常非常不利于台风生成,从而导致今年上半年台风生成偏少。

韩荣青认为,上半年台风生成数的年际变化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发展演变趋势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在1月到6月转暖上升时(近5年如2018年和2021年),容易导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生成源地大尺度大气环流气旋发展,有利于台风生成;反之,海表面温度转冷下降时(近5年如2020年和2022年),容易导致台风生成源地大尺度大气环流呈反气旋发展,则不利于台风生成。

02

下半年台风会扎堆吗?

上半年台风少,下半年台风是否会组团来袭呢?根据中国气象局整编的台风更佳路径统计,从1949年至2021年,台风上半年和下半年生成个数基本没有相关性。从统计结果来看,7月至9月平均有14.8个台风生成,是台风活跃季,同时也是登陆台风活跃的时段。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台风生成数偏少、总体强度偏弱,但可能发生登陆台风影响北方地区(指北纬30°以北)的情况。预计7月至12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为15个到18个,较常年(21个)偏少;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为4个到6个,接近常年(6.4个)到偏少。

03

初台一般何时来?

初台,一般是指当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

初台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近30年(1991年—2020年)初台平均登陆时间为6月28日。初台发生最多月份为6月(14个),其次为7月(12个)。2008年台风“浣熊”于4月18日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登陆,是近30年登陆最早的初台。2007年台风“帕布”于8月8日 *** 恒春,是近30年登陆最晚的初台。

初台的平均登陆强度为28.8米/秒(强热带风暴级),平均巅峰强度为33.6米/秒(台风级)。

1991年至2020年,初台登陆地覆盖广东、海南、台湾、福建、香港。初台一般登陆华南等低纬度沿海地区,最常登陆地为广东、海南和台湾,其中登陆广东的年份最多,为11个。

04

为何欧洲和南美洲较少遭遇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在全球不同海域有着不同的称呼。活跃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在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被称为飓风,在北印度洋被称为气旋风暴,在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则被称为热带风暴或热带气旋。亚洲、北美洲乃至非洲常常遭遇热带气旋的侵袭,欧洲和南美洲却极少受热带气旋影响。

2001年至2020年全球热带气旋路径图 中央气象台供图

据王皘分析,热带气旋是影响全球热带及副热带海域及地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需要温暖且深厚的海水层、较高的中低层湿度、对流不稳定层结、一定的地转偏向力以及较低的垂直风切变等因素。由于东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海表温度较低、暖水层浅薄,加之环境垂直风切变较大,欠缺热带气旋生成及维持的条件,故极少有热带气旋生成。另外,虽然赤道附近有深厚的暖水层,但由于地转偏向力极小,因此在南北纬5°以内的赤道附近海域一般没有热带气旋生成。

欧洲大部位于北纬40°以北的中高纬地区,热带气旋已不是天气舞台的“主角”。不过部分北大西洋飓风在移向中高纬度的过程中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并逐渐转化为温带气旋,也会给西欧带来强风和降水。南美洲则是因为周边海洋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发展,故罕见热带气旋影响。

全球平均每年约有80个左右热带气旋生成,其中西北太平洋最多,约为全球生成数量的三分之一。东北太平洋、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及西南太平洋分别每年约有15个左右生成;其他海域,如北大西洋,北、南印度洋每年生成10个左右。登陆热带气旋多影响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北美洲沿海地区,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截至6月30日,今年全球共生成29个热带气旋,其中北半球生成8个,较常年同期偏少2.1个;南半球生成21个,较常年同期偏多1.6个;1月下旬至2月下旬,罕见4个热带气旋(“安娜”“巴齐雷”“杜马科”和“埃姆纳蒂”)先后登陆马达加斯加,并重创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和马拉维等多国;4月,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鲇鱼”重创菲律宾;5月,东北太平洋二级飓风“阿加莎”严重影响墨西哥。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张明禄 王美丽

制图:赵淼

数据来源:中央气象台

来源: 中国气象局